上次我们简单谈了工单核销,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工单核销(工单核销)BOM)折叠逻辑。工单折叠是工单核销(工单折叠)BOM)核心是重中之重。不同企业采用不同的折叠算法,可以说各有千秋。我总结了以下方法:
一、大平均法
这是工单BOM转换方法不属于工单核销。其基本思路是将一段时间(一个月或一个核销周期)内的所有生产工单和用工单领料除以工单入库,获得平均单耗。基本步骤如下:
1. 以成(半)料号为单位,统计各料号生产单总入库数,作为分母;
2. 步骤1中工单对应的工单领料,按材料数汇总领料数量,作为分子;
3. 将步骤2中的分子除以步骤1中的分母,得到平均单耗;
4. 将步骤3的BOM中半分子,用它BOM替换,这样的循环,直到BOM半品不再含在分子中。
通常有两种替换方法:a)正推法 b)反推法
a) 正推法(自上而下)
从第一阶成品开始,用半品BOM(从步骤3的结果中找到)替换,如果替换后仍有半品,则继续替换,直至不再包含半品。
b) 反推法(自下而上)
从步骤3中找到最低阶半品(即BOM中全是原料),然后将步骤3中半部分用于半部分BOM更换,这样的循环,直到最上层的成品。
就我个人而言,我推荐反推法,它可以使每个阶半品BOM自然记录,跟踪更方便。
二、先进先出的匹配方法
无论是工单BOM或者工单核销,很多企业普遍采用这种方式,海关也认可。它是基于企业实际生产中采用的先生产、先入库、先出库的管理要求。因此,先进先出匹配的工单与企业实际情况基本一致。基本思路如下:
假设成品A出口1万台,而生产A的工单有12张,总产量为1.2万台。我们按照生产时间从前到后的顺序对12张工单,然后从第一张工单开始,比较工单数量和出口数量;如果工单数量小于出口数量,则总结前两张工单数量,然后与出口数量进行比较,……,假如到10张工单,数量汇总后与出口数量正好相同。因此,前十张工单对应的领料是出口成品的折料结果。
当然,如果这10个工单领料中有半品,那么半品也要按照这个思路匹配半品对应工单,这样才能循环,直到半品不再包含在折料中。
这时,有人可能会说,我前10张工单的总数是9800,第11张工单的总数是1000。如果不能与出口的1万台相匹配怎么办?简单,我们可以按比例计算。也就是说,前10份工单加上第11份工单中的200份(即200/10000份)=20%)正好是1万台。然后我们用前10张工单中的所有收料,加上第11张工单收料中的20%(即收料数乘以20%)作为出口折叠结果。
再考虑一步,如果另一张报关单出口了5000张,那么这张报关单从第11张工单开始匹配,依次匹配第11张、第12张,……、直到匹配到5000台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,第11份工单最多只能匹配800份(因为前一份报关单已经匹配了200份)。
此外,我们还应该提醒您,在库存转换中,我们应该采用先进先出的匹配原则。也就是说,从最后一张工单开始匹配。如果数量不够,请找到倒数第二张工单,……,直到数量完全匹配。
三、指定工单法
该方法适用于工单核销和工单核销BOM,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方法,对企业有很高的要求。假设企业能做到以下两点:
1. 每个出口的报关单都可以在ERP在系统(或其他企业内部管理系统)中找到相应的生产单
2. 每个工单领料中的半品也可以在ERP在系统中找到相应的生产单
如果企业能做到以上两点,工单的转换方法就相对简单多了,可以用出口成品对应的工单领料(领料中的一半用相应的工单领料代替)作为折料结果。
指定的工单算法比先进先出的匹配更准确,但对企业的要求要高得多。除了一些工艺简单的企业外,大多数企业需要高成本才能做到这一点。除了投资资金和设备外,其生产效率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。
四、代表工单法
这是工单BOM转换方法不属于工单核销。该算法适用于工单稳定或阶段性变化的企业。例如,一个成品在3、6、9三个月内各有一次BOM变更,然后在1月1日~2月28日,3月1日~5月31日,6月1日~8月31日,9月1日~12月31日,这四个时期,每个工单都是一个版本BOM。
五、工单拆解法
该方法适用于工单BOM和工单核销。工单拆解法与先进先出匹配法的基本思路相同。不同之处在于,当工单未完全匹配时,工单将根据匹配数量分解为两个小工单。这样,上下工单之间的多对多关系将简化为一对多甚至一对一关系。这样,折叠过程中的显示非常清晰直观,不仅便于问题调查,而且便于向领导或海关解释。
好了,关于工单核销(工单核销)BOM)今天暂时说这么多折料算法,以后有机会详细展开。
### 鸡汤 ###
人生如梦,岁月无情,蓦然回首,才发现人活着是一种心情,贫穷、富有、得失。一切都过去了,只要心情好,一切都好!
扫码咨询与免费使用
扫码免费用
申请免费使用
在线咨询